-
公告通知:

《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(2014)》

《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(2014)》继续从中国和全球两个维度,从理论、实践与政策多个视角,对于支付清算领域相关问题,进行“点”“面”结合的研究。报告分为总报告、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组成部分。与2013年推出的首期报告相比,新报告试图保持研究框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,同时也有所突破和创新,如增加了证券支付清算体系的分析。

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,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、规则和政策演进,并且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、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。报告将致力于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部门、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,为支付清算组织、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材料,为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。

推出本报告的大背景,是全球支付清算体系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蓬勃趋势。归纳来看,国外支付清算体系呈现几个特点。一是多元化,即在各国产业化思路的推动下,不同类型的组织、机构都参与到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当中,其中有针对批发支付的,有针对零售支付的,有公共部门背景的,也有私人背景的。二是多层次,即在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过程中,逐渐形成功能的互补与协调配置,最终面向不同客户需求,构建起多层面的支付服务供给机制。三是一体化,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盟地区,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,支付清算机制经过多年的演变和磨合,加上新技术的引入,使得整个支付系统的运行更加默契,不同层次间的功能融合更明显。四是电子化,可以看到,全球支付清算体系越来越脱离有形的市场、组织形态,逐渐转向各类无形的网络电子化平台,交易、清算、结算的效率不断提高,并且对传统支付清算组织、市场结构带来深远冲击。五是国际化,如在美国或欧盟,其支付系统的建设不仅考虑国内情况,而且伴随着美元、欧元国际化,更重视支持跨境支付清算的功能,从而服务于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与交易行为。六是个性化,客户需求成为激发支付工具创新的重要源动力,并且深刻影响着零售支付领域的业态布局。
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,要“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,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”。我们看到,支付清算体系正是一国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。如同道路、桥梁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一样,不断完善升级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,将成为支撑金融现代化、国际化的“主动脉”。我们知道,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包括支付清算、资金配置、风险管理、信息管理等,其中支付清算是最为基础的功能,承载着其他功能的实现。随着我国中央银行推动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,一套高效健全的机制逐渐建立起来,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与此同时,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、国际规则与经验的引入,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也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,对宏观经济变量、微观经济主体带来更深远的影响。

一方面,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冲击下,当前第三方支付、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发展迅速,以支付渠道依托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涌现,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工具和渠道创新,使得人们的消费、交易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而且对经济金融模式带来冲击,并且挑战着现有监管模式与思路,带来风险与效率的权衡难题。有鉴于此,我们需要对包括批发性、零售性支付在内的整个支付清算体系的运行规律、建设重点、创新路径、监管原则等,有更加深入的、理性的研究和分析。

另一方面,在中国金融走向全球化、人民币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,支付清算机制建设已经成为核心的载体,以及决定这些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,同时深刻影响国家金融战略与信息安全。由此,健全的支付清算体系正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接“桥梁”,对于一国来说意味着竞争力与安全性;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交易效率与业务空间;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生活状态的优化与新的体验。

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,但就国内外普遍来看,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未纳入到主流学科之中。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然而这一研究领域的巨大前景是毋庸置疑的,并且由于涉及到经济、金融、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的知识合并,支付清算研究将带来令人兴奋的研究探索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在推出报告的过程中,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、中国银联、VISA公司、支付宝、中债登公司等的大力支持。并将会长期坚持这项工作,以此来不断地“抛砖引玉”,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支付清算研究,促进研究者与从业者的深度交流,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讨,从而共同服务于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发展。